- 2021/5/10
簡論雙語教育之隱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巴菲特從小就喜歡數字,著迷於錢幣、數字不可思議的增加,所以你可以理解他想等身後多數捐出做公益的邏輯。他對數字的記憶能力非常強。巴菲特是個害羞,不善語言傳達的人,直到16歲上卡內基課程後逐漸克服。
影響巴菲特"Scale"的蒙格,高中畢業後於密西根大學就讀兩年的數學系,蒙格在自己的書裡提到自己的微積分很好,微積分是探討變動帶來的結果,數學是科學之母,是健全邏輯的學科。蒙格是在人生過程中持續的捐款,但會將遺產部分依太太遺願留給自己的後代,和巴菲特喜好不同。巴菲特對蒙格的評語是:超強的邏輯力。
有些能力(例如探索、腦神經連結)主要是建構在孩童時期,同樣的,過於側重某部分也有排他效果。所以,我對於雙語教育持保留看法。當然我們不能否定雙語對於視野與資訊傳達的貢獻,但語言是可以被時間或工具逐步克服的。語言是一門對邏輯最沒有助益的學科,但邏輯卻有助於正確解讀訊息。一個強大國家一定是一種主要語言,你可以想像世界強國從小同時學習兩種主要語言嗎?如果要弱化一個國家人民的邏輯能力,或許這是可行的方法。只要想想為何非洲歷史上總難於一統,演變至今仍非常落後,即可以理解。
蒙格有一個觀念:多工事,必付出代價。
以上所論,指的是孩童時期的雙語教育,你可以想像邏輯腦在減少。至於國高中甚至大學的雙語教學,師資的專業問題,教學的空轉,那將是一場災難。教學,旨在傳授正確的知識,光教學者正確的傳遞知識已堪虞,更何況難以估計的機會成本。用原文教學,如果老師外文夠好,那麼就發生文學院教導理學院專業的災難,如果他的外文不夠好,那就會產生老師必須照本宣科讀稿式傳授,那麼就是一場無效率的教學。只有一種是可行的,就是將專業詞彙的原文普及化,但維持本國語言的溝通。
跨領域學習有助於提升認知,惟跨領域通常在擁有邏輯腦的人比較容易,主要是門檻問題。蒙格是先讀理學院,後來做律師,然後轉投資領域。他能教授心理學,也能為經濟系學生演講。蒙格是個邏輯力強的人。我又要搬出蒙格說的老故事,他說不是所有人需要像他那樣不停轉換領域。蒙格回覆想複製他成功方法的問題,他回覆大意是:一個年輕人問莫札特,該如何成為像莫札特一樣的鋼琴家,莫札特說:我可是沒有逢人便問該怎麼做。另外蒙格以為,想法激進的人缺乏客觀態度,受意識型態影響深的人,很難擁有綜合跨領域知識的能力。
- 下午 02:00 發表|瀏覽(1215)|留言(0)|收藏(0)|引用(0)|檢舉
- 自訂分類:投資|下一篇:查理蒙格在報業股東年會的幾則智慧
- 系統分類:
回應
共 0 筆 |
我要留言 | * 必填 | |
![]() | ||
(建議填寫,版主回覆會用郵件通知您) | ||
![]() | ||
![]() | 僅提供會員使用,如欲使用私密留言請先 登入會員 | |
![]() | 【限制 1000 個字元】 | |
![]() |